齐民要术古代淄博贡献给世界的伟大农
中科治疗白癜风有疗效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53271.html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现存我国古代最早、最系统化的农业典籍,其丰富的内容吸引诸多领域学者,大量的农业科学知识广泛影响亚欧各国。该书既强调“农本”思想又体现着求实务实精神。尽管书中最早记载的许多农业技术知识和方法直到当今仍在使用,但其在农史教育和农业知识研究等方面的价值潜能仍有待大力发掘。了解西汉《氾胜之书》、东汉《四民月令》、贾思勰《齐民要术》、元代《农桑辑要》、王祯和他的《农书》(即《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清代《授时通考》等农业典籍知识,感知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学业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其中首推《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的重要价值,首先在于这部巨著采用和传承了我国后魏之前近余部农业典籍和文献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古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考古发现已证明,我国先民在万年前已会种稻,这在广东英德、湖南道县的考古发掘中已得到证实。著名的河姆渡遗址,还有更不可思议的发现:早在公元前年-年间,河姆渡先民不仅已种植水稻,而且已有库存和可以酿酒的富余稻谷。从上古五帝到汉晋之前,无论是“禅让制”,夏、商、周奴隶制,还是秦、汉、晋封建制,均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学界认为:“中国农业有万年以上的发展史”,“17世纪前我国农业科学技术一直居世界前列”。在我国悠久而漫长的农业文明进程中,不断产生着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产生了许多许多记载农事的“农书”。但是,不断发展着的农耕社会,不断被一次又一次的战火所打断,众多的“农书”也被战火和王朝倾覆所湮没,许多农业典籍已经失传。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就是整理《齐民要术》中对两书的摘引内容而独立成书。贾思勰创作《齐民要术》的原则之一,就是“采捃经传”,即选录、采摘、引用古籍和文献中与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农业技术、方法、农耕思想、文化、政策等内容。有人统计,《齐民要术》选录了余部典籍的内容,因统计方式不同,还有部、部,但无论哪种说法,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它大量选录了之前的典籍和文献,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许多典籍,正是通过《齐民要术》的摘录和采用而被保存和流传下来。由此可见,《齐民要术》应是后魏之前农业典籍和文献集大成之书,是我国现今保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巨著。 后魏至今已近余年,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记载整理农业科技的典籍仍不胜枚举。后世有“八大农书”、“六大农书”、“四大农书”等之分,但无论怎样划分,《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都必不可少。然而无论《王祯农书》、《农政全书》,还是后魏之后的其他综合性“农书”,无一例外都是在《齐民要术》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后世不仅把它作为“农书”的典范,而且在体例和方法上无不遵循和仿效。这一方面说明,在十九世纪西方实验科学传入我国前,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科技仍然不断向前发展,并深深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同时,从农业史典籍和农耕文化传承的角度上说,《齐民要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齐民要术》影响深远,作用巨大,可它的作者贾思勰,却没有在当时的史书、文献中留下任何记叙和记载。学界公认序上的题称:“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这十个大字外,其它诸如他本人的传记、事迹、生辰年月等信息,均“一纸空白”。后魏是北魏及此后分裂的东魏、西魏的总称。公元年,鲜卑拓跋珪创建了北魏,建都大同。公元年,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迁都洛阳,同南朝刘宋政权形成对峙,史称“南北朝”。公元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被北周所统一。为区别曹魏,北魏、东魏、西魏统称为后魏。后魏高阳郡治在山东淄博临淄一带,又说山东寿光东南一带。据此,一般认为,贾思勰为山东寿光人,《齐民要术》应成书于北魏末年。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是我国长达余年的大战乱、大分裂、大割据和多国并存时期。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使这里获得了难得稳定的时机,以治理战乱创伤,恢复农耕,休养生息。 太守出身的贾思勰正是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深思民之所苦,深知民之所求,这位儒学太守,以强农固本、急民所需的满腔热情,把此书取名为《齐民要术》,他本人特意引注说明:“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在当时的语言环境下,“要术”即“重要之术”,指谋生的重要方法,用通俗语言表达,就是平民百姓谋生致富的重要方法。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此书以重农、兴农、发展农业为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贾思勰充分表述了关于“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传统“国本”与“农本”思想。在他撰写的序中,他浓笔重墨,挥洒成章,集中论述了重农、兴农,方可丰衣足食、富国强兵、安民教化的传统重农思想,书中字里行间也洋溢和闪烁着这一思想的光芒,并处处彰显着撰写此书的目的。 该书开篇即指出:“舜命后稷,食为政首”。随之又引用圣君贤臣的名言说明这一思想。如“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贾思勰固守了孟子“君轻民重”的民本思想,主张:“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他认为:“故人君上应天时,下应地利,中用人力”。他强调:“为治之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指不要占用农时,不要无节度不顾农时的使用徭役)。”为此,他的结论贾思勰反复强调,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意义,他借西汉晁错、东汉刘陶的话指出:“珠玉、金银,饥不能食,寒不可衣。”“民可百年无货(指金银珠宝),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他用曹植的名句,更加形象地指出:“受冻的人,不贪图一尺长的美玉,而最想要一件粗布衣;挨饿的人最想得到的不是黄金,而是吃一顿饱饭。贾思勰力倡节俭,他认为好逸恶劳、花费无度、奢侈浪费,就会灾祸不远。强调“人生在勤,勤则不严格的说,贾思勰属于我国传统重农学派中人,但他并不反对家庭副业和农产品商业化,他虽强调以粮食为中心,但也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工副业生产。在本书“货殖篇”中,他竟然引用了古谚:“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门市。”作为一个重农主义者,贾思勰能有这种想法,不仅难能可贵,而且也说明他面对现实,真正地讲习“实事求是”。 《齐民要术》论述的这些思想,已远远超出了农业技术范围,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对国家、社会的政治要求,对农业政策的要求。而这些论述,也恰是农耕文明和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对这些方面的意义,决不能低估。 《齐民要术》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它系统总结了后魏之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传承创新了农业领域各方面的技术和方法。按贾思勰的自述,此书撰写的原则,就是“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於醯醢”。即:采摘文献资料,搜索以谚语、歌谣形式传承下来的农事经验,询问请教老农和行家,并亲自实践和验证。写作的范围既包括了同农耕相关的耕作理论方法、各种生产、栽培、饲养技术,也包括了酿酒、制醋、造酱、制糖等同生活相关的各种生活事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凡涉农事项,一律囊括。所以,此书几乎包括了农、林、牧、副、渔全部“大农业”,其基本特色在于它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即“百科全书式”的展现。 全书十卷九十二篇,序和附加记叙的个品种,共十一万五千余字。卷一共三篇:“耕田第一”、“收种第二”、“种谷第三。贾思勰为何把耕田放在本书第一的位置呢?因为,一年的农业生产是从春耕开始的,春耕既是一年劳作的开端,也是收成好坏的基础。同时,这里所说的耕田,还包括了开荒,增加土地面积。无论对已有土地的耕作,还是开荒增加土地总量,都体现了对土地资源的重视。中国传统的农业理念之一,就是保护土地,所以,把“耕田”放在第一,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章节安排先后之事,而包含着对土地资源的高度重视,体现把土地作为国家和农民之本的传统农业观。同时,此篇还大量论述了耕地的方法。今天,当我们把确保18亿亩土地红线作为国家战略之时,重温我们先祖的土地观仍有重大意义。 “收种第二”:讲的是种子的选育和种植。此书记载了当时种子选育和种植的方法,特别是详细论述了小麦和谷子种子的选育方法。贾思勰不仅把种子问题放在如此高的位置,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突出了种子的“选育”和“良种”的意义,说明余年前,我国在“良种”和“选育”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书所说的“选育良种”的方法和原则,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种谷第三”:是全书最长、内容最丰富,种植技术和方法讲述最多的一篇。因为,当时中国北方的主粮就是谷子。书中记录和分析了86个谷子品种及特征,根据特征和土地环境,他又进行了适应性种植分类,实际上这就是当时条件下的因地、因时、因环境制宜。同时,本节还详细论述了播种、田间管理、收割仓贮等各个环节的方法和要求。卷一虽仅设置了3篇,但这三项在当时的农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把它们放在卷一的突出位置上,并加以详细论述,既说明了它们的重要性,也彰显了作者颇具匠心的重视方式。全书的其它篇章,虽没有此三篇论述的如此详细,但总体上还是按照突出生产技术、生产方法、种植原则、制作方法等原则,对每项农事加以论述。 卷二、卷三以27篇的篇幅,论述了黍、粱、大小豆、大小麦、水稻、旱稻等粮食作物,麻等经济作物,瓜、茄子、瓠、芋、葵、蒜、葱、韭、姜等蔬菜品种的种植及方法。卷四有14篇,主要论述了园艺,枣、桃、柰、林檎、李、梅、杏、栗、柿、石榴、木瓜、粟、椒、茱萸等主要果树的苗木选育和种植管理方法。卷五包括11篇,论述了桑柘等主要树木和竹子、紫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方法及用途。鸭、鹅等主要家畜和鱼类的养殖技术,包括今天的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两个方面,甚至还包括相马术、相牛术等等。卷七、卷八、卷九共29篇,论述了与农业生活相关的各种事项,包括了酿造、腌制、粮食加工、贮存、运输、货殖等方法。其许多方法,今天我们仍然在使用。卷十介绍了个“域外品种”,原书为:“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这里所说的“中国”,同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中国”概念有着根本的不同。这里所有说“非中国”,指的是后魏边界以外的地域,包括了江南、漠北、西域等广大地区,所以这个物种仍属于我们的中国的物种。 今天看来,《齐民要术》记叙的农业技术,虽主要发生在后魏,即以山东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但由于卷十对所谓“域外”个品种的记叙,实际等于已涉及到了我国的广大领域。由此,此书还应是名副其实的记叙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齐民要术》对当时我国农业和涉农事务的分类论述和记载,还造成了一个他本人意想不到的重要结果,即他实际上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传世的较完整的农学体系。同时,此书所记叙和确定的技术、方法和原则,在当时和此后的历史中,也实际发挥了我国第一部农业技术规范的重要作用。所以,此书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如此,贾思勰所坚持的验证和实践原则,也奠定了此书的科学价值,在它以后千余年间,此书的广泛流传和应用,已完全证明了它的科学性。时至今日,虽实验科学已成为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方法和内容,但此书的影响和参考、验证作用,仍证明它是一部极为重要的科学和技术巨著,所以李约瑟说,它是中国古代农业最全、最合理的农业典范。按学界的考证,此书唐代已传入日本,并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现有20余种外文译本,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重大影响,发挥着重大作用。学界认为:在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的过程中,此书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指出:“我看过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清楚的发挥了选择的原理”,这里所说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指的就是《齐民要术》。所以,就其世界传播和影响而论,此书还应是世界农学史上著名的经典。 综上所述,《齐民要术》应作为农业史研究的重点,不仅在于此书是齐鲁文化的辉煌篇章,更重要的方面,还在于它极为重要的科学和技术价值,巨大的历史作用,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现代农业科学体系中的大部分专业和相关课程,其学科、学术溯源,均要追踪到《齐民要术》。推进农业史、农业典籍和《齐民要术》教学、科研和知识普及,已成为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淄博市评酒委员会顾问、淄博市齐民要术研究会会长赵焘)淄博市齐民要术研究会秘书二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caoa.com/zyzc/5065.html
- 上一篇文章: 泰顺皿果草浙江紫草科一新种
- 下一篇文章: 健康药房长知识夏季湿疹易发,如何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