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7天专场预报四外周前庭生理及
授课内容:伴听力学受损的眩晕疾病诊治要点(08月24日13:30-14:00) 在人体内耳中主要包括耳蜗及前庭两大器官,耳蜗病变导致听力下降;前庭病变导致头晕、眩晕、或站立不稳等平衡功能障碍。由于耳蜗和前庭在解剖和生理方面的紧密性和特殊性,部分内耳疾病往往存在相似的发病机制;因此当单一器官出现病变时,常逐步累及另一个器官,并最终相互影响,导致两个器官的病变共同存在,进而出现听力下降、耳鸣、耳闷及眩晕等听力学及前庭功能异常的症状和体征;但不同眩晕疾病导致的听力学相关症状的临床特征却差别迥异。临床上常见伴听力损失的眩晕疾病主要包括: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梅尼埃病、前庭性偏头痛、迷路炎、听神经良性肿瘤、内耳“第三窗”、其它内耳病变导致膜迷路积水、内耳病变继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以及中耳病变继发内耳病变导致听力损失及眩晕,如胆脂瘤、耳硬化症。这些伴听力损失的眩晕疾病在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体征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性;对这些疾病的正确认识和掌握、并最终作出精确诊断和治疗,是其眩晕获得有效性康复治疗的关键。授课内容:外周前庭/耳蜗的结构解剖学(08月24日14:00-14:20) 内耳又称迷路,位于颞骨岩部内,由复杂的管道组成,含有听觉与位置觉重要感受装置。内耳分骨迷路与膜迷路,二者形状相似,膜迷路位于骨迷路之内。膜迷路含有内淋巴,内淋巴含细胞内液样离子成分,呈高钾低钠。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外淋巴含细胞外液样离子成分,呈高钠低钾。内、外淋巴互不相通。骨迷路由致密的骨质构成,包括前内侧的耳蜗、后外侧的骨半规管以及两者之间的前庭三部分。前庭位于耳蜗和半规管之间,略呈椭圆形。大体上可分为前、后、内、外四壁。骨半规管位于前庭的后上方,为3个弓状弯曲的骨管,互相成直角;依其所在位置,分别称外(水平)、前(垂直)、后(垂直)半规管。每个半规管的两端均开口于前庭;其一端膨大名骨壶腹,内径约为管腔的2倍。前半规管内端与后半规管上端合成一总骨脚,外半规管内端为单脚,故3个半规管共有5孔通入前庭。耳蜗位于前庭的前面,形似蜗牛壳,主要由中央的蜗轴和周围的骨蜗管。膜迷路由膜性管和膜性囊组成,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内,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及膜蜗管,各部相互连通为形成一连续的、含有空腔的密闭的膜质结构。椭圆囊和球囊位于骨迷路的前庭内,膜半规管位于骨半规管内,蜗管位于耳蜗的蜗螺旋管内。本讲座将对内耳前庭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的结构解剖学进行详细讲解,并与临床结合,通过临床实用的角度来分析各结构的临床意义。授课内容:内耳物质交换通道与病理改变(08月24日14:20-14:40)目的:为了探索内耳生理/病理机制,并了解内耳疾病诊疗的药物投放通路。材料与方法:采用4.7T或7.0T高分辨小动物MRI成像系统,以及1.5T或3.0T临床MRI成像系统,用常规钆螯合物对比剂或新颖的纳米载体作为指示剂,用小鼠、大鼠、豚鼠模型进行研究,最后进行临床验证。结果:药物从血液经中轴到达鼓阶、前庭阶外淋巴液;通常情况下药物不到达内淋巴液;卵圆窗通路通透性一般较圆窗更高;从中耳到内耳的运输与药物或载体的尺度有关。外淋巴漏加速血液到外淋巴/卵圆窗到前庭的运输,加速纳米脂质体在外淋巴腔隙的流动;内淋巴积水降低卵圆窗/圆窗的钆运输;VEGFR信号通路活化和线粒体损伤导致血液到外淋巴的通路出现渗漏。结论:内耳屏障对物质运输具有选择性,内耳屏障病理与VEGFR信号通路激活及线粒体损伤有关。授课内容:典型的BPPV诊断及手法治疗(08月24日14:40-15:00)BPPV为临床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也是复发性眩晕最常见的病因。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常在30秒~1分钟,部分患者伴恶心、呕吐及出冷汗等自主神经症状。BPPV的诊断需结合典型病史(与头位变化有关的发作性眩晕)和客观的变位试验结果。复位治疗为BPPV的首选治疗方式,一般来说预后较好。复位治疗的原理:通过调整头位的变化,耳石所处半规管的位置的切线与地面垂直,从而使耳石在重力的作用下运动,使耳石所在的部分管腔尽可能与地面垂直且耳石的非壶腹侧始终低于壶腹侧,在重力的作用下,耳石向非壶腹侧运动并进入前庭。本课程将详细介绍BPPV的诊断及常见的手法治疗。授课内容:不典型BPPV诊断及治疗策略(08月24日15:00-15:20) 典型BPPV的诊断和治疗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已经趋于成熟,但不典型BPPV的诊疗仍在初步探索阶段。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主观性BPPV、后半规管嵴顶结石症、后半规管短臂结石症、水平半规管短臂结石症、管型转换、多管型BPPV等,讲者将通过总结既往国内外研究及BPPV诊疗经验,尝试给出这一系列非典型BPPV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授课内容:上半规管BPPV临床诊断策略(08月24日15:20-15:40) 前半规管BPPV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BPPV类型,在进行Dix-Hallpike或仰卧悬头位试验时可诱发出扭转伴下跳性眼震,本节内容将系统回顾前半规管BPPV的诊断和治疗史,阐述其扭转下跳性眼震的发生机制;总结国内外的前半规管BPPV的相关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现状,比较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手法在前半规管BPPV中的应用价值。最后结合前半规管BPPV患者的临床案例,分享一些如何快速识别和治疗前半规管BPPV的技巧。 本文版权归中国中药协会脑病专委会眩晕学组所有,欢迎转发,禁止复制转载!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中国中药协会脑病专委会眩晕学组办公室-。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caoa.com/zyzc/9765.html
- 上一篇文章: 海洋生物功能实验室赵呈天课题组在鱼类胚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