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27日,治一人,女,50岁。皮肤瘙痒,有红色疹点,自觉时感郁热不疏,时或怕冷,汗水欲出不出,心烦尿黄,舌色正,苔白腻,脉中按紧,沉按滑略数。显然是表气闭郁化热,试用麻黄桂枝各半汤类方,效果不著,皮疹反增。二诊,原方去桂枝,2剂。年11月1日复诊,效显痒减。●反思:辨证当明部位深浅,用药须明作用部位和药力发挥方向。《伤寒论》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一条说的是麻黄与桂枝的区别,虽然麻黄、桂枝皆云解表,但表证有部位深浅之分,相应地,解表药也有作用部位的不同,以及药势走向的分别。麻黄辛温,作用在皮肤毛窍,其力宣散。桂枝甘温,本为解肌,功在温通,而不完全是发散。实际上章次公先生说过:“桂枝本质原无发汗之能力,以其辛香窜散,故可助发汗药之作汗。”唐容川亦云:“桂枝汤本为解肌,与麻黄汤为肤表之剂迥别。”本案汗出不畅,以皮毛闭郁为主,表气不开,用桂枝便有燥里热之嫌,至少应该在与麻黄类发散药的比例上进行调整,特别是很多皮肤病,若出现斑疹红点等波及营血分的表现,桂枝温通血脉之特性,于此处就更有温燥血热之虞。年7月,笔者治阙某皮肤风团,瘙痒难忍,也予麻黄桂枝各半汤,且加紫草、丹皮、生地等凉血,服之无效;去桂枝,2剂即愈。本医案摘自……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医门初窥2——临证心得与失验反思》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扫码购书)本书上承《医门初窥1》,以医案形式把《医门初窥1》所讨论到的理念落在临证实处,体现理论实践相结合。医案分验案与失验案,是作者临证情况的真实反映,从正反两方面示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医案的选取上,力求每则医案一个话题,每则医案一分收获,故多选具有启发性、话题性的案例,详细写出作者的辨治思路及思考过程。如感冒类中,阳虚感冒和阴虚感冒,就分别探讨了灵活看待因时制宜的原则,及体质与病证的离合关系;哮喘案就探讨了“方证辨证与脏腑辨证”;暴盲案谈到“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结合”;胃胀提出“胃病治表”“胃气上逆,治在升补”的非常规用法。失验案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诊治失手的案例与反思。对于医案的学习来说,失验案的教训或许更能予人警示,从反面的失败中提高正面的成功率。医话部分则紧扣临证实际,结合作者临证的真实情况,包括作者亲历体会,从方剂学的角度探讨了补中益气汤、桂枝茯苓丸、止嗽散、葛根芩连汤等方的运用心得,从病证的角度探讨了哮喘、牙痛、湿温等病证的辨治思路。“用药如用料”“先避其害”等文则写出了作者自己的用药心得。此外,对六淫学说、半表半里等知识点,作者提出较独到的见解,以供商讨。作者简介曹毅,男,年12月生,重庆合川人,中医硕士,副主任中医师,重庆市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供职于医院中医科。参编《脉诀汇辨校释》(编委,年),《谈允贤〈女医杂言〉评按译释》(副主编,年),外此,乏善可陈。从学20年,惭愧的是引领我步入中医殿堂的并不是“发恻隐之心,救含灵之苦”的宏愿,那时还不懂,而是一份好奇。这份好奇很快变成惊奇,惊讶于中医世界的点点滴滴,时常让我想起梁遇春形容徐志摩惊奇的眼神:“好像正在猜人生的谜,又好像正在一叶一叶揭开宇宙的神秘。”透过中医学这扇窗,能不能窥见人生的谜和宇宙的神秘,这答案恐怕将用一生揭晓。庆幸的是,这份惊奇至今还在,但愿还会一直保留。END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医门初窥2——临证心得与失验反思》,作者:曹毅。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欢迎投稿唠嗑。●舌头上有红点,说明什么?●脏器下垂如不是气虚下陷,补中益气不可通治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caoa.com/zcgx/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