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是中国第一智商税重灾区55个带
据说养娃是中国第一“智商税”重灾区。 中国父母的焦虑,从对孩子护理、喂养和教育等方方面面、没有一丝松懈的投入,便可窥见一二。 正正是这种紧迫的心理,被很多不法商家抓住,通过大肆包装宣传,让你心甘情愿交出钱包。 今天榜主特意盘点了55个带坑的母婴产品,分为4大类,分别是护理、疾病、喂养、教育和玩具。 一次性看不完没关系,建议大家先点个“在看”,收藏、转发,母婴消费最容易踩55个坑,榜主帮你们一次性全避开! 1 护理篇 01鼻屎夹 使用鼻屎夹可能会损伤宝宝娇嫩的鼻腔,造成鼻粘膜损伤。其实只需要把生理盐水滴入鼻腔里,软化的鼻屎自然就会流出来了。 02驱蚊贴 号称“纯天然”“草本香氛”驱蚊贴或驱蚊手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效果,真正有效的驱蚊产品应该含有避蚊胺(DEET)。 03婴儿手套 给新生儿戴手套影响宝宝手部的触觉发育,怕宝宝抓伤脸蛋,定期修剪指甲就好了。 04囟门帽 没必要为囟门做额外的保暖措施,大脑会有自己的热量,不会因为囟门没有骨头就冻伤。如果大热天给宝宝戴帽子,还有可能影响散热。 05开裆裤 开裆裤会让宝宝的臀部和外阴直接暴露在空气里,增加外伤和感染的可能,纸尿裤比医药费便宜多了,让宝宝做个体面人吧。 06定型枕 1岁内的宝宝不建议使用枕头,否则可能增加婴儿猝死综合症的几率。更何况在宝宝学会翻身后,想保证宝宝整夜睡在定型枕那个凹槽里几乎是不可能的。 07爽身粉 爽身粉不仅堵毛孔,还有吸入风险,怕热怕长痱子可以开空调。现在市面上新出的液体爽身粉,也能很好地避免这些问题。 08腿型矫正带 宝宝天生就是O型腿,随着骨骼发育,腿型自然会慢慢变直。绑腿不仅会影响发育,还可能损伤髋关节。 09床围 小龄宝宝会卡到床围有窒息风险,大龄宝宝则可能出现翻越风险,安全用品反而让不安全系数上升。床围要在大人的监护下使用,不要觉得有床围就安心离开。 10传统学步车 宝宝从爬到走,有自己的成长发育节奏,过早使用学步车,看起来是解放了父母双手,实际是拔苗助长。 11倾斜式婴儿摇椅 看起来是解放双手的哄娃神器,但由于设计问题,宝宝学会翻身后很容易翻过去缩成一团,引发窒息。 12不含氟的牙膏 牙膏里防龋齿作用最大的成分就是氟,如果牙膏不含氟等于刷了个寂寞。宝宝使用含氟牙膏控制使用量,以避免氟摄入过多。 13防摔头盔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看起来可以很好地保护学步期宝宝的头部,事实上使用时很热,大部分宝宝都不愿意戴。 14护臀产品 成分复杂的护臀霜贵且未必有效,来源不明的茶油等更是容易引发宝宝其他皮肤问题,其实单一成分的氧化锌就足够“护臀”了。当然,勤换纸尿裤才是王道。 15肚脐贴 肚脐贴容易造成宝宝皮肤过敏,其实宝宝脐带脱落前,即使肚脐沾到水也问题不大,轻柔地擦干水分再使用碘伏消毒并保持干燥即可。 16止痒药 无比滴含苯海拉明,是中枢抑制副作用比较强的一代抗组胺药。紫草膏含紫草叶成分,具备肝肾毒性。很多主打纯天然的“万能”药膏,都有不适合宝宝使用的风险成分。 2 疾病篇 17茵栀黄 茵栀黄其实就是一种泻药,通过多排的方式来“退黄”,但却可能损害新生儿的胃肠道健康。 18微量元素检测 体检时不需要做微量元素检测,国家卫计委年就已经明确表态:微量元素检测不宜作为常规体检项目。 19骨密度检测 骨密度检测不能诊断是否缺钙,宝宝处于快速生长期,出现骨密度低的情况也可能是正常的。 20母乳检测 母乳成分检测技术目前并无国家标准,也没有用来衡量母乳检测结果的“标准值”,母乳检测的结果不能说明你的母乳质量,却能掏空你的钱包。 21天赋基因检测 现阶段的技术和数据无法通过一口唾液就找到宝宝的天赋所在,后天培养学习比天赋更重要。基因检测应用于医疗领域可以帮助医生诊断,但用作检测天赋就只能当娱乐。 22“消字号”湿疹膏 不要相信所谓的“纯植物”、“纯天然”而购买“消字号”、“械字号”的湿疹膏,这类产品缺乏对激素的规管,不良商家很有可能为了使用效果偷加激素。 23退热贴 退热贴不能让宝宝真正退烧,但能安慰父母的焦虑并告诉别人“我发烧了”。 24感统失调训练 感统失调是一种症状,很可能是多动症、自闭症、焦虑症这类疾病导致的。感统训练只是这些疾病的其中一个康复训练,并不是单一的训练手段,更不适合健康的孩子常规训练。 25防流感喷雾 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其中包括鼻喷疫苗,受免疫接种的管理。那些在电商平台就能随意购买到的“防流感喷雾”并不是疫苗,实际上对流感没有任何预防效果。 26清火宝菊花晶 清火宝不是药,是固体饮料,没有任何治疗效果。不少清火宝产品的成分表中都可以看见葡萄糖,说白了就是贵价糖粉。传说有“下火”效果的菊花晶同理。 27保婴丹 成分不明,可能存在重金属中毒的危险,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加拿大卫生部、香港卫生署等都对该产品发出过警告。而且保婴丹中可能含有牛黄、珍珠末,是蚕豆病的宝宝的禁忌食物。 28脾氨肽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脾氨肽对提升宝宝免疫力有用,且产品说明书上“不良反应”等都写着“尚不明确”,不建议宝宝食用。 29水银体温计 水银体温计易碎,处理不当吸入一定浓度会导致急性汞中毒,医院都在使用水银体温计,但家庭使用更建议购买电子体温计。我国药监局已发通知,年起将全面禁用水银温度计。 3 喂养篇 30儿童专用食品 我国没有2岁以上儿童的专用“儿童食品”标准,“儿童食品”是企业自己造的概念,具体差别要细看包装上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31羊奶骆驼奶 羊奶骆驼奶不会比牛奶更有营养,但可能更贵。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生产是有严格标准的,所有营养素的添加都得按标准来,同一生产标准下,营养水平差不到哪里去。 32固体饮料 固体饮料不是配方奶,无论包装名字多么相像,都不能代替特医奶粉,长期食用会造成宝宝营养不良。 33现挤奶 现挤奶并不会比超市里的牛奶更有营养,但却可能因为没有经过正规杀菌程序,而携带病菌,有感染“布病”的风险。 34益生菌 益生菌不是万能药,只有部分菌株对病毒性腹泻和抗生素有作用,不适合当做日常保健品服用。 35辅食油 宝宝添加辅食前不需要食用油,7-9月龄的宝宝每天需要额外添加5-10g油脂。但不要购买私人作坊压榨的食用油,这些产品缺乏监管,存在食安风险。 36果汁 果汁在制作的过程中会丢失最有价值的膳食纤维、果胶等,却留下大量的糖,会提高肥胖和龋齿的风险,并不适合宝宝饮用。 37果蔬咬咬乐 果蔬咬咬乐同样会过滤掉大量的膳食纤维,让宝宝只摄入果汁,而且该产品的设计也非常难清洁。 38土鸡蛋 土鸡蛋不比超市里的鸡蛋更有营养,而且还有可能携带病菌。 39自制米粉 自制米粉没有强化铁和足够营养素,而且私人制作贩卖的自制米粉难以分辨添加了什么食材,还存在污染风险。 40奶瓶清洁剂 奶瓶清洁剂主要有效成分是表面活性剂,和普通洗涤剂相差不大,价格却比普通的洗涤剂贵n倍。 41牛初乳 牛初乳富含的免疫球蛋白G大量存在于人类胎盘中,但新生儿需要的免疫球蛋白A牛初乳中却没有,费尽心思找牛初乳给宝宝吃完全是多此一举。 42鱼肝油 鱼肝油是一种复合营养补充剂,不同厂家的鱼肝油内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比例可能存在很大区别,不看成分表服用的话可能存在摄入过量或不足的情况。 43补锌补硒 均衡饮食的宝宝不会缺锌和硒,如果确实缺乏,也应首先考虑调整膳食结构食补。 44DHA DHA对宝宝的视力和大脑发育很重要,每周吃2-3次水产品,宝宝就可以从食物中摄入足够的DHA,无需额外补充。 45感温勺 没必要冲着感温的噱头去购买,因为大部分感温勺都不准,选购一个形状大小适合喂养的勺子即可。 46竹纤维餐具 大部分竹纤维餐具并非天然竹制的,实际上是密胺餐具,在使用中可能会析出三聚氰胺和甲醛。 4 教育和玩具篇 47戴脖圈游泳 脖圈会让宝宝全身重量都受力于脖颈处,增加颈部肌肉和脊椎压力,存在很大风险。 48睡眠训练 盲目地参加所谓睡眠训练的课程很可能增加婴儿猝死综合症的发生几率,而且在不了解婴儿睡眠知识和规律的情况下就希望宝宝可以自我安抚并“一觉到天亮”,结果很可能事倍功半。 49闪卡教育 图形认知卡本身没有问题,但通过不断重复“闪示”来让宝宝死记硬背下对应的词语却毫无教育意义。 50全脑开发 人类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左右脑互相配合、共同处理的,宣传课程可以人为地开发右脑或左脑,不过是利用家长的焦虑赚钱而已。 51珠心算 珠心算和正常数学的算理不一样,刻意学习珠心算并不会提高孩子的数学水平,还可能造成正常学习的混淆。 52磁力珠 磁力珠容易被宝宝误吞,存在窒息风险。进入内脏后,还可能因为磁力牵拉过大导致胃肠道穿孔和阻塞。 53磁力泥 带有小颗的磁力配件,容易误吞,而且这类软泥状玩具还存在硼元素超标的风险。 54洗澡玩具 会储水的洗澡玩具比如小黄鸭,很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影响宝宝的健康。 55带绳的玩具 宝宝在玩耍的时候,玩具上的长绳可能会勒住脖子或手指等部位,造成伤害。 屏幕划到这里,手指都酸了吧?辛苦你们了。 这55个带坑产品,一定有你曾经看到过,或听人提起过的,现在榜主都一一拆解,分享本文,让更多人看到,也让“智商税”难以生存!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caoa.com/zccf/11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当爱情遇见药草毋忘我,一种珍贵的观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